塑膠種類有哪些?PET、PP 材質有缺點?對地球有什麼影響?

從PET塑膠到PP材質,各種類的塑膠在生活中無所不在。從最日常的塑膠容器、吸管及餐具到玩具、雨衣、書包及建材等日用品,人們的食衣住行都與塑膠脫不了關係。塑膠不僅方便、價格便宜、輕量化又耐用,所以即便已知塑膠產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,正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來源,我們仍對塑膠的使用難分難捨。

然而,你有想過,日常各式的塑膠種類有那些種類嗎?不同種類的塑膠對環境有什麼影響?什麼塑膠可以回收?再生塑膠、生物塑膠又是什麼?塑膠應該怎麼回收

只要看完這篇文章,在選購塑膠時多想想,你也可以加入減輕地球負擔的行列!

💡 你知道嗎?

- 全世界每年製造出約4億噸的塑膠垃圾, 99% 是以化石燃料製成,僅 9% 有被回收利用。

- 而在台灣每年約產出24萬公噸塑膠廢棄物,卻僅有約 28% 進行資源化處理。

- 聯合國環境大會制訂《全球塑膠公約》,籲在2040年將塑膠產量減少至少 75%。

「口號式的塑膠回收已不足夠,塑膠汙染不能只靠回收解決。源頭控管、減量更是關鍵。」

塑膠種類有哪些?PET、PP 是什麼?

在生活中的塑膠製品上,依循國際通用編號,台灣也將塑膠標註1至7號的回收類別,分別有不同特性及用途,而其中 PET、PE、PP 這三類,也是回收量較為普遍,以及佔台灣塑膠回收大宗之種類:

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(PET):塑膠回收1號, 特性透明、輕巧又耐用,常見於飲料瓶、食品容器、保鮮盒、膠帶等。是目前回收量最成熟的塑膠種類。

高密度聚乙烯(HDPE):塑膠回收2號, 有著耐酸、耐鹼、耐油、阻氣等特性,即使溫度低也能保持韌性,常見被製成牛奶瓶、清潔劑瓶或是水管等。

低密度聚乙烯(LDPE):塑膠回收4號, 同樣是PE家族的LDPR,特性是高韌性、高透明度且加工成本低,常見被製成塑膠袋、電線絕緣模、塑膠膜等。

聚丙烯(PP):塑膠回收5號, 是相較於PET外,普遍性第二名的塑膠種類,耐熱且穩定性高,非透明性材質,常被製成食品包裝、吸管、杯蓋、醫療器材、膠帶等。

回收標誌辨識碼參考

常見的 PET、PP 材質有什麼缺點?

塑膠製品的各個生命周期,從產製、使用過程、民眾回收意識等等,都會對地球環境、以及塑膠回收產生不同的挑戰,影響著你丟進回收桶的塑膠廢棄物,是否能有效重獲新生。

由美國塑膠協會委託 全球環境環境公司ERG所做的研究 ,就分別針對PET、PE、PP做了影響說明,製造PET時需將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合成,過程中不僅會消耗大量能源也會產生致癌物,雖然與原生PET生產相比,回收製的 PET 可將總能耗降低約79%,但目前仍有產製過程中化學物質釋放的疑慮。

寶特瓶回收
由 PET 材質製成的寶特瓶,製造過程會產生大量能源消耗與排放。 (Photo by tanvi sharma on Unsplash )

若來看PE(聚乙烯),此類塑膠最主要由石油製成,碳排放高峰點發生在開採及提煉石油的過程,大量碳排放不斷影響空氣及自然的健康。相較於原生HDPE,回收HDPE可將能耗降低88%,而 PE 製品回收效率雖然高,但常面臨容器附加上其他標籤而無法回收,或使用這將沾染髒污的塑膠直接視為垃圾而直接丟棄等困境,讓真正能夠進入回收系統的PE塑膠少之又少。

聚丙烯(PP),則是直接由丙烯聚合而成的塑膠種類,回收後即使重複加熱進行重新塑形,過程中也不會受到嚴重破壞,非常適合回收再利用,然而PP的回收率卻遠遠低於PET和HDPE, 美國非營利組織Recycling Partnership 也強調PP的回收價值及投入回收的重要性,若能從全美家庭中,回收其中的30% PP廢棄物,將能在製程大量的再生原料。

即便已有技術及可預期的正向效果,塑膠回收能否落實,仍牽涉管理機制、經濟效益甚或是公眾教育等複雜的系統性問題,顯見塑膠回收並非一蹴可及。

「為什麼要認識不同種類的塑膠呢?若是可回收的塑膠,我都會丟到回收桶啊!」

你丟的塑膠,真的有被回收嗎?

把目光拉回台灣,環保署指出,台灣塑膠年需求約1304萬噸,國內消費量340萬噸,約產生266萬噸塑膠廢棄物,而這些大量的塑膠,到底有多少真的被回收再利用呢?台灣有回收王國的美名,然而事實上,即便民眾認真分類塑膠廢棄物,多數最後仍被送入焚化爐。

舉例來說,民眾所回收的塑膠袋, 製成必須是單一材質、乾淨無汙染且具備透光性的才可回收 ,然而多數消費者並不清楚規範,導致清潔隊需另花時間篩選。而複雜的塑膠袋組成材質及未經分類的塑膠袋回收廢棄物,往往處理成本高效益卻很低,很少回收業者願意收購,據環保署統計,台灣一年用掉152億個塑膠袋,回收率卻不到一成。

另外一例也有類似困境,民眾購物最常見的食品、電器的盛裝器:塑膠平板包材,台灣每年產出大約八萬噸這樣的薄片塑膠,然而因為量少質輕,且時常多做「塑膠泡殼及襯墊」做為緩衝,容易在回收時遇到材質混雜,回收商不太願意主動收購,回收率僅有16.19% 而其中6-8成就會被當成垃圾處理。( 景美分隊細分類回收統計數據推估塑膠容器產生量與回收率 )

生物塑膠是什麼? 選市面標注環保塑膠的可以嗎?

「生物可分解 PLA 材質在台灣無法被妥善處理,大多仍被當作垃圾丟棄。」

而民眾的錯誤認知也是常見塑膠回收阻力,像是不理解塑膠回收物之分類,導致回收做白工;誤以為塑膠回收一定對環境有正向效益,忽略思考回收過程中的能源損耗及水資源消耗;再生塑膠品質比原生塑膠低等或不衛生,而降低消費等等常見迷思,近年來盛行的「生物可分解PLA」也是其中常見誤解。

看到容器或塑膠標示生物可分解 PLA(PLA, Polylactic acid) ,民眾易直接連結該製品可自然分解,進而降低使用上的疑慮。然而成為生物可分解,也必需在特定濕度、溫度及時間條件下,才有可能達到分解,常見僅有工業堆肥環境才能符合,而實際上台灣很少這樣的工業堆肥場,也就是說這些標榜「可分解塑膠」其實無法有效堆肥、分解,最後還是僅能作為一般垃圾處理。

生物塑膠與環保塑膠材質
生物可分解塑膠需特定條件才能分解,因此大多仍被當作一班垃圾處理。 (Photo by John Cameron on Unsplash  )

想幫助地球? 這些減塑行動你可以試試!

塑膠問題因應淨零轉型,備受關注,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制訂《 全球塑膠公約 》,並積極於2023年推動各國參與協議,及盼以法律規章解決塑膠廢棄物的問題,盼於今年定案。而台灣環保署也提出2030年減塑13.8萬噸的目標,並強調塑膠源頭減量的重要性


全球、政府積極作為,而一般民眾能夠採取的作為有那些呢?除了真正認識塑膠種類,在選擇塑膠製品時特別注意之外,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落實改變。

你可以這樣做:

降低一次性塑膠的使用

選擇包裝簡單、環保包裝產品

備註:單一材料,即指由單一類型聚合物(如PE或PP)製成的塑膠產品,可有效降低回流程的複雜度,達到真正的回收循環利用。

什麼是單一材料?

首圖來源:Photo by Brian Yurasits on Unsplash 

資料來源:

  1. Eastern Research Group (ERG), LIFE CYCLE IMPACTS FOR POSTCONSUMER

  2. RECYCLED RESINS: PET, HDPE, AND PP

  3. Recycling Partnership, Three Years of Meaningful, Measurable Impact: How The Polypropylene Coalition Is Driving Progress in Recycling for #5 Plastic

  4. Plastics Europe 2024 ,Global Plastic Treaty

  5. 新北市-回收識別碼

  6. 台北市環保局-回收乾淨塑膠袋 正確輕鬆有撇步

  7. 景美分隊細分類回收統計數據推估2020年塑膠容器產生量與回收率